教材說迷解思

Q:臺灣音樂教育的重要推手—陳茂萱

A:

    1936年1月7日,陳茂萱出生於雲林北港地區,父親陳家湖精於小號演奏,是北港美 樂蒂樂團隊長,也是業餘編曲家與作曲家,雲林縣政府為紀念他在文化推廣的努力,於2014年興建「雲林縣第二文化中心」,並將 其中音樂廳命名為「家湖音樂廳」。1955年,陳茂萱進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就讀,主修鋼琴,先後師事周遜寬、張彩賢與張彩湘,並向戴序倫學習聲樂、向張錦鴻學習和聲,畢業前隨甫自法國歸臺的許常惠,學習樂曲分析與作曲。大學畢業後,陳茂萱嘗試不同類型的音樂創作,包含序曲、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室內樂、合唱曲、藝術歌曲與鋼琴曲等,其中以鋼琴作品居多。

    先後任教於嘉義師專(現今嘉義大學)、東吳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實踐大學、真理大學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等音樂系。1985年至1991年擔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並兼任音樂研究所所長,期間亦擔任實驗交響樂團(今國家交響樂團)與實驗合唱團 副團長、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與現代音樂協會常務理事、中華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第一、二屆董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音樂委員、教育部課程修訂委員等職務。

    陳茂萱在作曲與音樂教育貢獻良多;曾於1962年與陳振煌、李如璋、張邦彥、梁銘越、許博允和丘延亮等人組織「江浪樂集」,積極推廣當代音樂創作,之後在1983年,與學生黎國鋒、林進祐、呂玲英、黃德賢、蔡文珍等人 共同創立「璇音雅集」(後更名為「臺灣璇音雅集」),已擴展為約有三十餘位 常年會員的作曲團體,每年定期舉辦作品發表會。在音樂教育上,陳茂萱於 1987年創辦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積極舉辦音樂教育學術研討會,並在 1992年與鋼琴家王穎共同成立「致凡音樂教學系統」,編纂多套音樂基礎訓練教材,建立音樂統合測驗。

    本著對我國音樂文化與音樂教育的關懷,積極致力於國人風格的建立,保存我國特有的音樂型態,推廣我國本土音樂,期以提升我國音樂文化的價值與接受度。其音樂的產生,正值我國民族音樂運動的時代,從西式音樂的技法深植中國音樂聲響的特質出發,嘗試在「浪漫的新古典主義」的結構型態中,以五聲音階、七聲調式的語法為基調,擷取民歌曲調與蒐羅自身的邏輯思維與表現方式來表達對我國音樂文化教育的關懷。融合中西音樂元素,發展獨特的中國音樂語法,建立中國絕對音樂的系統,是陳茂萱音樂創作的理念。

    陳茂萱於2013年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文藝獎」,表彰他在音樂創作與音樂教育方面的貢獻:「作品獨具風格,在西方樂曲形式框架下隱含東方傳統的韻味。發展出系統完備的音樂教材,對建構臺灣專業音樂教育之基礎能力貢獻良多。」

 

〈資料來源:國藝館https://archive.ncafroc.org.tw/composer/composer_file?id=4028888d66ba9e070166ba9e75250c44